心犹在,梦也犹在
发布日期:2015-07-29浏览:1636
心犹在,梦也犹在 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黄 琦 博士 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,2009年的春末,气候比往年略为温暖,汽车界的热点不出意外的落在了两个事件上:国外汽车举步维艰,通用和福特还要“插标卖女”;中国汽车市场风景这边独好,不仅销量回暖,而且自主品牌的多品牌战略意图更是激起无数涟漪。吉利和奇瑞两大主流自主品牌车企,率先在业界提出了走多品牌发展模式的路子,并制定了中长期品牌战略发展方案,而长丰、长城、五菱汽车等企业也正在积极规划今后的多品牌发展思路。3月末,奇瑞高调发布了多品牌战略,微车品牌开瑞、乘用车品牌奇瑞、高端乘用车品牌瑞麒和商用车品牌威麟四条品牌线并举,力图在细分市场赢得更大空间。吉利汽车在未来的3-5年之内,将形成吉利、华普、全球鹰、英伦、帝华等产品品牌,吉利不再作为车型品牌,而独立成为公司母品牌。品牌战略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,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以十余年磨一剑之气势,挑战这么难度系数最高的自选动作,既有唐吉柯德式的勇武,又有雪莱诗人般的气质。分析品牌战略,环境和资源是必要的两个视角。进入2002年以来,中国轿车市场高速发展,其中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经过多年发展,这些企业从单纯的模仿开始,走过消化吸收,目前已经有不少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,并且在产品创新和零部件配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整体格局中非常重要的第三级力量,但是由于发展历史和路径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影响,中国自主品牌整体上依旧摆脱不了“低价、低质、低档”的刻板印象,如何摆脱这“三低”的阴影,俨然成为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第一大难题,也是心头之痒。环顾全球汽车产业,虽然单品牌战略也有诸如宝马、奔驰的成功典范,更多的汽车强企基本上以多品牌战略为众,诸如通用、丰田、福特等;而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强企之梦无疑是推动多品牌运作的驱动力。合理的品牌结构有助于寻找共性以产生协同作用,条理清晰地管理多个品牌,减少对品牌标识的损害,快速高效地做出调整,更加合理地在各品牌中分配资源。品牌延伸则具有能增加新产品的可接受性、减少消费行为的风险性,提高促销性开支使用效率,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要。品牌结构建设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、战略定位、产品线规划等结合起来,并且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。经典的品牌管理理论和国际巨头的管理实践一再告诉我们,成功的品牌运作,除了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勇气之外,在产品、渠道、服务、品牌经营和品牌沟通五个方面需要强大的支撑。品牌是皮,产品是馅,在温饱向小康转型的阶段,肥瘦相间可能是多数人所好,问题是以什么比例来调和,用什么原料来做基调;目前对于中国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能力、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可谓褒贬不一,这也是多品牌战略尤其是高端品牌定位受到的最大质疑。无2论是分网还是多品牌运作,对自主品牌来说,都是一道含有芥末的美味,高端品牌和中低端品牌的运营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,质还是量的取舍不仅仅是对盈利能力的考验,更是对企业持久战能力的挑战。在汽车竞争进入到品牌深度竞争的时节,如何把多品牌的战略意图、产品品牌的品牌内涵精准的传递给消费者,并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联想,不仅需要“钱”,更需要成熟而创新的传播和沟通技术,几大自主车企近年在品牌沟通方面长足的提升使消费者看到了“车.艺术.人”的影子。从资源的角度而言,自主车企的多品牌战略确实有拔苗助长之嫌,从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来说,成为行业创新标杆已经不只是梦了,前面有万千条路,选择只能一个,所以说,“我选择,我坚持”。中国自主品牌的强企之心在强烈的搏动,那么梦就会有依托,也会看到梦想实现的曙光。衷心祝愿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汽车品牌大旗能够迎风飘扬。本文发表于《汽车观察》2009年4月